青衿普法践初心,法润基层谱新篇——青岛大学法学院“青衿法行”实践团深耕法治服务纪实

2025-09-04 14:55

  2025年8月,青岛大学法学院“青衿法行”实践团奔赴山东、重庆多省份开展“普法宣传”社会实践活动,用专业搭建法律与群众的“连心桥”,点亮基层治理的法治微光。

  (一)实地调研察民情,锚定需求夯基础

  实践团始终坚持“无调研不普法”的原则,分区域开展调研,为后续服务筑牢“需求坐标”。在重庆地区,团队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山娇村、财信城小区,通过问卷发放、围坐座谈等形式,重点调研民众对《国家安全法》及民族团结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,细致记录土家族居民提出的“双语讲法”等特殊诉求,为后续精准普法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;在山东地区,实践团走访青岛市莱西市司法所、济宁生态环保局曲阜分局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政府等单位,调研民众对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《宪法》的了解情况,旁听家事纠纷调解、校园侵权案件庭审,与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婚姻家庭等基层高频纠纷的处理难点,精准勾勒出群众法律认知画像,为后续宣讲找准“发力点”。

 

 

  (二)靶向访谈解民忧,明晰权益暖民心

 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高频法律问题,实践团进一步开展“靶向访谈”,围绕不同群体的工作生活场景,用通俗语言拆解法律难题,让权益保护知识真正“听得懂、用得上”。面向社区保洁群体,团队成员围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,结合该群体灵活用工、易遇欠薪的特点,通过真实案例解析维权流程,将法律条文切实转化为易懂的“维权指南”,帮助基层民众破解法治困境;面向社区保安,实践团聚焦涉麻药品危害,结合社区真实涉毒案例,详细讲解毒品的严重危害,普及《禁毒法》中的相关规定,共同打造“和谐社区”、“平安社会”、“法治中国”;面向三孔景区导游,实践团调研导游对《宪法》等国家大法的任职情况,共同探讨导游们面临的“讲解三孔景点难融入法治内容”的困境,并积极鼓励其探索“法德结合”的创新路径,推动儒家伦理与法律精神有机融合,让法治讲解更贴合景区文化特色。

  (三)全维宣讲传法治,分众施策润民心

  实践团构建起“线上+线下”的立体化宣讲体系,让法治精神渗透到基层的每个角落。实践团打造了从幼儿至高中全覆盖的“法治成长陪伴”体系,深入青岛小百灵康复中心、海尔希望小学、新城中学等多个学校,依据不同学段群体的认知特点制定分众化宣讲策略,帮助青少年提高法治意识;实践团紧密依托跨地域的特殊背景,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宣讲。在山东曲阜,实践团依托“文化名城”的优势,走进济宁生态环境局曲阜分局,面向民众传递“德法相融”理念,助力“绿水青山”法治建设;在重庆石柱地区,针对土家族聚居特点,采用“汉语+土家族方言”的双语形式创新讲解《国家安全法》,使法律知识更接地气、更贴近百姓们的需求,筑牢了民族地区的法治防线;在线上宣传方面,实践团依托微信公众号“青衿法行实践团”,推出“青衿普法”系列推文,用生动漫画与通俗语言解读法条内涵,打破地域时空限制,让“青衿普法”的声音触达更多群众。

  从山东曲阜的“德法相融”到重庆石柱的“双语普法”,从分学段的“法治成长陪伴”到多主体的“靶向访谈”,青岛大学法学院“青衿法行”实践团始终以青春之力深耕基层法治服务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以专业为笔、以实践为墨,以实际行动助力基层法治建设,以青年微光点亮法治中国建设的漫漫征程,让法治之花在更多角落绚烂绽放。(通讯员:王海颖)

分享至:
文章来源: 未知